新春伊始,全國多地一大批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工地上機器轟鳴,挖掘機上下翻飛,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成為各地全力沖刺經濟開門紅的生動注腳。
各地火熱開工沖刺開門紅
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中國經濟2022年強調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而要頂住下行壓力,擴大有效投資至關重要。
當前,各地各部門靠前發力,虎年開工按下“加速鍵”。中新財經注意到,春節剛過,陜西、福建、湖北等多地舉行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儀式,眾多項目開足馬力加快建設。
其中,2月7日,春節假期后的首個工作日,陜西召開全省高質量項目推進會暨2022年一季度重點項目集中開工活動,總投資4470億元的963個省、市重點項目集中開工。
同一天,福建省舉行第一季度重大項目視頻連線集中開工儀式,共涉及項目230個、總投資2398億元。
湖北8日舉行2022年一季度全省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一季度全省集中開工項目1913個,總投資1.4萬億元,涉及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民生改善等各個領域。
此外,河北雄安新區一季度集中開工項目43個,總投資601億元。石家莊469個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1001.7億元。沈陽2022年首批項目集中簽約,432個項目總投資達3795億。
開年即開跑,各地為了實現一季度開門紅,也是拼了。
適度超前開展基建投資
目前,31個省份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均已出爐,對于投資設定了“小目標”。
其中,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成為重點之一,“兩新一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著墨更多。
江蘇提出,著力抓好220個省級重大項目特別是百億級標志性項目建設??茖W論證、適度超前布局重大基礎設施。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四川明確202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的目標,還提出狠抓700個省重點項目特別是100個省級重點推進項目,加大“兩新一重”項目建設力度,加快千兆光網、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充換電站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河南省提出,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萬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投資1.8萬億元。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新增5G基站4萬個。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中新財經記者表示,投資在穩增長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特別是擴大有效投資,短期內有助于實現穩增長的目標,中長期有助于經濟結構優化,為未來經濟發展提供前提和基礎。
溫彬指出,現在各地在加快復工復產,加大“兩新一重”建設力度,制造業投資也在恢復,這對于今年一季度經濟防止失速風險、確保運行在合理區間將發揮關鍵性作用。
“真金白銀”來了!
擴大有效投資,需要真金白銀的支持。
開年以來,貨幣政策靠前發力,更多新增貸款流向實體經濟。央行數據顯示,2022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6.1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9842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2萬億元,是單月統計高點,同比多增3806億元。
財政政策提升效能,新增專項債發行明顯提速,助力地方基建資金需求。財政部數據顯示,提前下達2022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17880億元,其中,一般債務限額3280億元,專項債務限額14600億元。
從資金投向看,新增專項債券分別用于市政及產業園區基礎設施1653.55億元,交通基礎設施1055.18億元,社會事業763.23億元,保障性安居工程646.98億元,農林水利440.61億元,生態環保168.88億元,能源、城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115.33億元。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靠前發力支持穩增長?!睖乇蛘J為,從金融數據上看,企業融資狀況得到改善,需求有所回升。下一階段,穩增長要繼續擴內需、穩外需。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與配合,盡快扭轉市場預期,提振信心,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基礎設施|何謂“適度超前的基建”?
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扎實推動“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項目實施。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優化升級的支持力度。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當前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國內發展面臨多年未見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但支撐發展的有利因素和條件仍然不少,我國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前景廣闊、長期向好的特點沒有變,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加強重大項目用地用海用能等要素保障,用好用足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積極調動社會資本活力,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
結合近期市場對財政即將發力的普遍認知,此時提出“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引發了市場的熱議,認為基建大潮即將再次開啟。但是,在“精準滴灌、不搞大水漫灌”的大背景下,“適度超前的基建”也將是有的放矢、而非普遍性的基建大潮:
01、針對有效需求
基礎設施的本質是為人口及產業服務的,所以新一輪基礎設施的投資與建設必須建立在“有效需求”之上。因此,針對有效需求投資建設是“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的必要前提,未來的基建將圍繞以下幾方面:
一是公共服務的“補短板強弱項”。國務院提出2025年要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且近期宏觀政策對公共衛生、養老托幼服務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將使得公共服務類的需求與標準將大幅提高,且由此帶來的社會效益較為可觀,是典型的“有效需求”類基建;
二是新型基礎設施。隨著信息與技術的進步,信息類、新能源類、軌道交通類的基礎設施需求增速遠高于其他類型的基建,且由此帶動的產業發展與經濟規模非??捎^,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符合產業與公眾的需求,自然將成為投資的重點;
三是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等民生類基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我們的政府必須持續加強對民生類基礎設施的投資,將財政成為彌補社會不平等的重要載體,且不斷提高民生類投資的標準與水平,這類與民生直接相關的投資,當然也需要適度超前。
02、考慮承受能力
針對有效需求的基礎設施應當適度超前投資建設,但處理好發展與防風險之間的關系同樣至關重要。因此,適度超前的基建也應當統籌考慮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與可用財力,適度超前的基建投資不能加大地方政府的杠桿率、也不應當再增加隱性債務。
也就是說,各地區政府雖然都有適度超前投資基建的需求,但現實情況卻將使得許多地區面臨困難;除了有限的財政資金與專項債券額度之外,地方政府很難再進行大規模投資。未來新增的基建投資將更d得以市場化模式、企業投資等新型模式落地,各種類型的政企合作項目都將越來越多,使得基礎設施投資呈現進一步資本化、金融化的特征。
并且,隨著市場化模式的推進,基建項目的再融資也會越來越多,基于基建資產發行的金融產品也將快速發展與普及,替代房地產成為金融市場新的“容器”。如今正在試點的基建REITs,僅僅是個開始。
03、契合宏觀政策
長期以來,基建投資一直是調控經濟運行、達到宏觀政策要求的重要工具;因此,新一輪基建投資自然也要為宏觀政策所服務,成為應當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一環。
因此,適度超前的基建還需要為幾項重要宏觀政策所服務:
一是鄉村振興,全面提高鄉鎮地區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逐漸實現“共同富?!?、鄉村振興的宏觀目標;
二是國內經濟內循環,加強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推進公路、物流、航運、航空類的新一輪投資,以及配套產業與經濟流通體系的形成;
三是“雙碳政策”的目標,全面升級現行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能源使用模式,推進經濟結構的轉型以及新材料的發展與探索。
04、匹配投資收益
最后,我們要注意的是,如今的基建已從傳統的“政府支出”轉為市場化的“基建投資”;這意味大部分的基礎設施投資需要匹配相應的投資收益,并以項目綜合收益來收回投資成本、進行滾動循環投資。
結合基建投資正在金融化的進程,這意味著“適度超前的基建”也必須匹配相應的投資收益,以及加快基建市場化的進程。這將促使基建項目的投資模式進一步的精細化與復雜化,通過多領域的項目綜合形成收益平衡、或者政企合作分享投資收益,使得新一輪的基建投資能與資金成本、投資收益進行更好的匹配。
也就是說,這一輪基建投資的重心將更加市場化;什么地方的項目有收益、什么類型的項目有效益、什么模式的項目能落地,將決定著基建市場的版圖變化。
“適度超前的基建”,標志著基建市場的風向正在改變。